告别“老油” 重庆火锅何去何从?

日期:2015-06-01 来源:华龙网

   昨日,市火锅协会召开“重庆火锅改革创新动员大会”,300多家会员单位决定,从今天开始,全部弃用“老油”,改用一次性锅底。同时,市食药监局称,全市2万多家火锅店都将强制性杜绝使用“老油”,且本月起将对各火锅店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由此,伴随着重庆人记忆的老油火锅退出历史舞台。

    独眼龙:会否借机涨价?

    在被“老油=口水油=潲水油”的逻辑推理后,重庆火锅壮士断腕,弃用“老油”看上去有些悲壮。不过,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重庆火锅此举,当是健康、安全的必须。

    弃用“老油”之后,成本势必上涨。很明显,火锅企业可不是冤大头,自然会以“锅底费”的名义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40元也好,20元也罢,总之,以后吃火锅,哪怕你只喝汤,“锅底费”先交了再说。这倒还可以接受。怕就怕,火锅企业借机涨价,以一次性之名,行涨价之实。至于你吃的是“老油”还是“一次性锅底”,只有钱知道。

    或许以后下馆子吃火锅,我们该随身带个瓶瓶罐罐,付了钱的锅底,当然可以打包走,回家煮了还可以享受一下“老油火锅”的味道呢。

    伤齿龙:真能杀无赦吗?

    当严打毒食品飓风行动长驱直入,直接抵进传统饮食文化的硬土,这块“坚硬的稀粥”,或将八风不动。

    《坚硬的稀粥》是王蒙上世纪80年代末的小说,很幽默,说的是一个家庭厌倦了稀饭咸菜的早饭以后,更换了黄油面包牛奶鸡蛋等各种早餐之后,最终又回到稀饭的故事,寓意深刻。联系目前这则新闻看,这小说所暗示的传统文化的坚韧性与同化力,令人深思。

    针对老油火锅“一刀切”禁令,真能杀无赦吗?看看那遍布全重庆的大小火锅店,要做到全部禁止,估计人力成本就够呛,而食客店家“合谋”而为的规避,也将成为对策。最后的效果,或许是发动了一场整肃战争却没法打赢,一时亢奋归于萎顿的无奈收兵,或许是心照不宣地应对国家层级的一时严打之风,最终旧船票上旧船星星还是那个星星……

    “火大,油多,味精起坨坨”,说起来是奇闻,听上去很惊悚,但诸多重庆食客,就好这一口。官家的多情,未必蒙受市民感激,重庆百姓的胃口,还没有做好弃绝老油的准备。

    巴蛮子:要灭的还有很多

    从某种意义讲,食不厌精的中国饮食文化,若严格承受科学卫生健康等标准的检测,估计被灭的将有很多。尤其是民族特色食品,诸如泡腌类的诸多泡菜、腌菜、酸菜、胺菜、咸菜、酱菜、榨菜,各地叫法做法略异,但大致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烧烤等直接反复高温加工形式,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还有那些煎炸、熏制、窖藏……还有那些高热,高脂,高糖……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几乎将食品类型一网打尽——1、油炸类,2、腌制类,3、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4、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5、汽水可乐类食品,6、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7、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8、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9、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10、烧烤类。

    再推而广之,则市民难免会问,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有些时候,也没有达到健康宜居标准,谁来杀无赦呢?再追问下去,那有百害无一利的烟草,为何不一禁了之呢?

    卷草龙:能否留一个口子?

    老油火锅虽然有违反《食品安全法》之嫌,但也仅仅是有嫌疑,而非“罪证确凿”。因为,老油毕竟不是“潲水油”,也不是一般的食品回收作为原料生产,而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其重新提炼使用需要经过沉淀、过滤、杀菌、消毒等多道工序。

    俗话说:“换汤不换药”。不过,随着老油的离去,变换的恐怕不只是“汤”,还有陪伴我们多年的“药”,那已经沁入市民胃底的老味道。告别了老油,也就等于向火锅文化的精髓说了再见。须知,吃火锅吃的不只是火锅,而且也是重庆独特的火锅文化和码头文化底蕴。老油和火锅,只有两者合一,那老味道,才是正宗的、地道的重庆火锅。

    当然,随时社会的变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传统工艺持续改良也是必须的,协会的行业自律也无可非议,但除此之外,是否可以考虑到饮食习惯和特殊的地域背景,尊重火锅文化传统,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适当的保留老油火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