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老传人退休后又开了家族产业,保持手工制作,要的是祖宗传下的味道——
  当“马记月盛斋”的传人重开老作坊,恢复手工制作酱牛羊肉的时候,他是寂寞的,看上去,这种方式似乎已与时代脱节。但迅速,人们对老口味的认可,对“京八件”、老字号、京剧、相声等传统文化、传统口味的追逐,证明他的选择正与时代同步。时代的发展并未让人抛弃传统,而是越进步,则越体会出那些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主顾”的善待的重要之处。
  北京人都说,酱牛肉要“月盛斋”的,即便是酱八宝、酱萝卜和萝卜干,不是六必居、天源、后门大葫芦的不吃。“闻之酱香扑鼻,食之醇香爽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膻不腥,入口留香”说的就是老北京小吃月盛斋的酱牛肉。
  奥运会时生意最红火
  什刹海九门小吃街上各家老字号的招牌店面一字排开,罗圈靠背的座椅、四方木桌,以及以老北京几大城门“前门”、“崇文门”等命名的包间,墙上挂着老北京街景的黑白照片和彩色风俗工笔画,老北京的韵味油然而生。初见马记月盛斋的第7代传人马云鹏的时候,他正在柜台后面招呼客人。“奥运的时候生意最好,一天的流水有万余元,牛肉能买百十来斤。现在冬天游客少了,生意也进入淡季了。”马云鹏说。一个老板加上3个伙计,在客人稀少的时候显得很是悠闲。原来在廊房二条的时候,一天牛肉可以卖60斤,且都是熟客。现在来九门小吃的几乎都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一天只能卖出30多斤。“搬家的时候我们给老主顾都留了电话,过年想吃的时候我们特意多煮点,还给人送家去,也算是答谢老主顾了。”
  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
  在月盛斋的店铺前挂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几个大字。马掌柜说,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比美国独立早1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后,居住在广安门内牛街的回民马庆瑞,经亲戚介绍去礼部当临时差役,为举办祭典时看管供桌,闲时帮助御茶膳房做些杂活。因每次分到的供品“祭羊”,自食有余,便担到街上去卖,后来干脆辞去差役,改做收购“祭羊”。乾隆年间,前门外的荷包巷成了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马庆瑞就在那里摆了个肉摊,专门做起卖羊肉的生意。由于他在御茶膳房做杂活时,曾偷学到制作酱羊肉的手艺,因而肉摊上又增加了酱羊肉。有些人知道他的手艺是从御茶膳房学来的,而且他制作的酱羊肉质量、味道确实比别人的好,所以争相购买,生意日渐兴旺。乾隆四十年(1775年),马家在户部街租到3间房子(后来马家买下),便从荷包巷迁到此处,选择吉日开张,经过反复思考,店名定为“月盛斋”,取“月月兴盛”之意,兼营生熟牛羊肉。
  1993年,马家第六代传人马国琦从月盛斋退休后,在丰台重新开始了马家的家族产业,也打出了“月盛斋”的旗号,手工制作的月盛斋酱羊肉和酱牛肉又出现了。“东西是给识货的人做的,兢兢业业,就怕砸了祖宗的牌子。”马家人颇有老派手艺人的自负。经常有客人打100块钱的车,来吃20块钱的肉。当一个好厨子遇见了好食客,那是惺惺相惜。所以,马国琦的老伴、儿子、媳妇全家都在这个不起眼的门脸儿里边驻扎下来,准备把200多年的家业再干下去。不久,丰台区道路改造,马国琦重新办起的这家月盛斋也搬到了前门,位于廊房二条中段,门牌号是门框胡同9号后门。
  北京的前门是古都北京九门之首,前门大街位于中轴线上的南端,为皇帝祭天之道,所以也被称为“天街”。这里曾是老北京三大商业区之一,始于明盛于清。巅峰时期商贾云集,老字号多达上百家,一度形成“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的景象。随着旧前门大街的改造完毕,铛铛车、全聚德、都一处回来了,但是小本经营的月盛斋、爆肚冯却难觅踪影。“当时也想回前门,但是地价太高,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20多块钱,店铺最小的也有百十平方米。现在一盘酱牛肉也就10多块钱,如果搬过去卖多少钱?老字号小吃就是跟老百姓挂钩的,吃不起的东西谁还说能火。”马记月盛斋的少掌柜马云鹏将铺面搬到了什刹海九门小吃,带着一点点感慨、一点点遗憾,他说前门是回不去了。马云鹏告诉记者,目前叫“马记”的一共有3家,其余两家都是亲戚开的,而本家只有九门小吃这一个店铺。“这几个月来生意不算太好,所以想扩大规模。”新店的选址初步定在丰台区,那里店租稍微便宜些,且有老顾客。
  一锅肉要炖7小时
  马记月盛斋煮肉工艺和操作方法十分精细,先下好一定数量的水和黄酱煮沸,再把分割好的肉块,根据部位的老、嫩程度,分层码入锅内。在投料灌汤后,先用旺火煮,使羊肉由生变熟,并除膻去腥,然后用文火煨,使五香味进入肉里。待熟透入味后,熄火开锅,将肉块捞出,冲汤、浇油。月盛斋煮肉对火候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根据情况以旺火、中火、小火分别煮、炖、焖,做足火候。月盛斋煮一锅肉要7个小时,一斤生肉煮出来之后只有半斤重,煮“飞”了半斤鲜肉的水分。“什么叫把肉煮透了?要一切就碎。”说起家传的手艺,少掌柜马云鹏一脸自豪。
  在马记月盛斋的后厨,两口大锅白天几乎从不熄火,屋子内弥漫着一种奇异的肉香。马云鹏说,不仅煮肉用的调料十分讲究,同时为了防止秘方被别人知道,过去他们家从不在一家药店买齐所需的香料、药料,常常是东城买花椒,西城买大料,这家买了香料,那家买豆蔻……即使到了现代,也是老掌柜马国琦在家把各种香料配好、碾碎,让儿子把碎末带到铺子里下料,店里的伙计纯粹打杂。
  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1950年马记月盛斋迁到前门外五牌楼永增和银号旧址。1956年公私合营,1966年改名“京味香”。
  1992年,马记月盛斋第六代传人马国琦从工厂退休,以“月盛斋小吃”为名,经营一段时间。1994年4月,在宣武区商委大栅栏管委会委托下,“爆肚冯”掌门人冯广聚出面,又把几家有特色的北京风味小吃组织起来,开始在大栅栏设摊卖货,恢复了传统风味五香酱羊肉、酱牛肉。马记月盛斋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瑞宾楼饭庄、牛街清真超市都设有专卖点。
  马家后人们始终坚持着一点: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月盛斋酱羊肉和酱牛肉又出现了。马家人既体验过了家族式手工作坊的形式也体验了机械化生产,最终仍念念不忘手工技艺的恢复。并非二者有怎样的高下之分,而是手工制作中包含着古老的传统和祖先积累的智慧,流水线式的生产又怎能把温度火候的差别分辨得那么细致?
  在前门廊房二条的月盛斋店铺面积不大,也没有打出显眼的招牌,和一个普通的路边小摊儿没什么差别。这间名为“户部街马记月盛斋”的老字号店面隐匿在巷子深处,依旧是古老的小家庭作坊式生产和家族经营模式。与此同时,位于前门的一家名为“正阳门月盛斋”的老字号现在是国有,采用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产品也已摆上了超市柜台。同样两家月盛斋老字号的传承者,却有着不同的经营模式、截然相反的生产工艺。
  马云鹏说他们这种经营模式在老北京话里叫“家达子”,即由一个家庭来经营的产业。他们还延续着祖上的老做法,把牛羊肉放在一口大锅里,一煮就是七八个小时。这七八个小时里,他们要好好看着,不停翻锅,好确保所有的肉,不管大块小块、哪一个部位,都能在同一时间煮熟、同一时间出锅。甚至于他们现在都不情愿采取燃气燃烧的办法,因为祖上的老办法应是烧煤,只是这个老传统很难坚持,因为烧煤在今天显然已不合时宜,已经被时代取缔,不仅污染大,而且不安全。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虽然延续了传统,但是难以和流水线牛肉在量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一个人最多每天能翻两锅肉,也就是百十来斤。熟练掌握这门手艺的除了老爷子,就是我和妹妹了,所以一天就出肉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为了保证质量也不会多做。”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