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健康消费的经营思路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近些年来,随着火锅式样和内容的不断创新,火锅消费市场日益兴旺,火锅消费中存在的各种卫生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火锅健康消费的重要性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火锅的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器具卫生。目前我国餐饮市场上的火锅有铜质和不锈钢等多种材质,以铜质最为传统和地道。铜在空气中受氧气、湿气和碳酸气等作用极易产生铜锈(铜绿,即碱式碳酸铜)这种有毒物质。当用生锈的火锅烧煮食物时,铜锈会溶入食物中而进入人体。

    二是原料卫生。火锅常用的蔬菜、畜肉、水产海鲜等生鲜类原料,通常只是经过洗涤和切割加工后,即供给消费者涮煮食用,而对涮煮的时间通常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说明,加热食用的随意性较大,如果杀菌不彻底就会导致食物中毒。此外,还有少数使用经工业碱、双氧水、福尔马林溶液处理的鱿鱼、百叶、黄喉之类,以及使用违禁添加剂加工而成的血豆腐(猪血)之类原料,甚至使用病死毒死的畜禽之类的做法。

    三是底料卫生。主要表现在过量使用花椒和辣椒,使用“回锅油”,违规添加罂粟壳,不分对象随意添加中药材等。

    四是进食方法卫生。火锅企业通常没有对原料涮煮的时间长短、先后次序和饮食禁忌等事项做出适当的提示或说明,普通顾客一般缺乏合理饮食的相关知识,在食用火锅时习惯于“跟着感觉走”,因而容易导致饮食卫生问题而影响人体健康。比如在涮煮过程中,原料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不断进入汤锅中,同时,因水分蒸发而使汤汁浓缩,其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动物性原料如果涮煮的时间不够,食物半生不熟,则可能感染旋毛虫、肝吸虫、囊虫等寄生虫病。再如食用火锅时进食速度过快,食物温度太烫,可能损伤人体消化道粘膜,甚至可能引起消化道黏膜病变。

    五是就餐环境卫生。除极少数企业现已推行电磁炉火锅,更多的企业还在使用有明火的火锅,因燃烧过程中氧气消耗、涮煮所产生的水蒸气以及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燃气的逸漏,使得就餐环境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和严重缺氧。

    六是废渣弃料卫生。火锅废渣弃料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火锅的健康消费,离不开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努力和协作,其中餐饮企业的诚信合法经营是基础,消费者的营养保健意识是重心。作为有长远发展观的火锅餐饮企业,应高度重视火锅的卫生问题,从火锅器具洗涤、原料选择、底料选用、进食方法提示、进餐环境改良等各个方面做起,保证火锅消费的器具卫生、原料卫生、底料卫生、进食方法和进餐环境卫生,同时,餐饮企业还须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需要对原料涮煮的时间长短、先后次序和饮食禁忌等事项做出适当的提示或说明,使服务体现健康化和人性化。

1.依据火锅汤料类型相应食用。根据汤料功能不同,火锅可分为普通火锅、滋补火锅、药膳火锅等多种类型。食用火锅时,如滋补类火锅,重点在汤汁,则宜先品汤而后涮煮;如普通型火锅,营养在原料,则宜选好料而不宜喝汤。

2.依据火锅原料特性相应食用。原料种类不同,则其特性不同,诸如动物性原料(除腌制品外)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通常相对较低,一般异味较重,需要借助汤底的味道加以掩盖;植物性原料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通常相对较高,一般清鲜爽脆,重在吃其本味。因此,多数火锅的原料投放次序是先涮肉鱼而后食蔬菜。在涮煮期间,应留心汤锅中亚硝酸盐的积累和营养素的流失问题,每涮煮一段时间,就需要及时添加新汤以稀释汤锅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减少其摄入量。食用火锅时,原料应涮熟煮透后食用,尤其是动物性的原料,如狗肉、羊肉、淡水鱼虾等,应充分熟透后食用,忌食半生不熟的肉品,以免感染上旋毛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

3.依据味养兼备原则相应食用。食用火锅时不宜狼吞虎咽,不宜太烫,因为过烫的食物会损伤消化道粘膜,甚至可能引起消化道粘膜病变。再者,食用火锅时不宜过分追求麻辣味道,因为过多的花椒和辣椒,使人的味觉容易疲劳并逐步产生依赖感,还会使人的脾胃消化功能失调,出现便秘、便血、痔疮以及胃肠道急性炎症等不适症状。

4.依据个人体质差异相应食用。个人体质不同,在汤底和原料选择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如一些病人及过敏体质的人,在享用火锅美味时需要特别留心;以动物内脏、海鲜、虾、蘑菇等为原料的火锅中,都含有大量的嘌呤物质,可能引起人体的痛风病;麻辣味型的底料和口味较重的蘸料,可引起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升高,还可引起肠胃溃疡病人的胃肠道病情加重;凡是口腔炎、慢性咽炎、溃疡病、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病复发者及上腹部做过手术者,不宜吃太麻太辣的火锅。

摘自《火锅天地》第三届,作者曾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