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对福建省沙县申请命名“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品牌论谈
日期:2007-01-04 来源:本站原创
根据福建省沙县人民政府沙政函〔2006〕17号《关于要求授予福建省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的函》和福建省烹饪协会的推荐意见,中国烹饪协会于2006年11月12日至15日,派出了“福建省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考察认定组,开展了实地考察认定活动。考察认定组由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餐饮业认定师李亚光任组长,成员有:夜上海上海基地行政总厨、国家级评委、中国烹饪大师、全国餐饮业认定师葛贤萼,福建省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餐饮业认定师林小龙,深圳市新地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中国烹饪大师、全国餐饮业认定师黄平,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烹饪信息》主编、全国餐饮业认定师马健鹰,福建省烹饪协会办公室主任陈德美。
2006年11月13日,考察认定组在福建省沙县召开了“福建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首次认定会,出席会议的有考察认定组全体成员和沙县人民政府陈瑞喜县长、中共沙县县委黄建锋副书记、沙县人大常委会黄福松副主任、沙县人民政府罗奕星副县长、沙县政协张上忠副主席以及沙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三明市、沙县餐饮行业负责人。
在会上,考察认定组听取了陈瑞喜县长关于沙县争创“中国小吃文化名城”工作情况的汇报,系统地介绍了沙县的基本情况、申报依据和沙县小吃的起源、历史沿革、风味特色及其产业形成、发展战略与实施等全面情况。随后,考察认定组参观了沙阳乐园的历史文化长廊;到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了有关沙县小吃的录象资料和图片展览,观摩了培训教学现场,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品尝了沙县小吃的代表品种。下午考察认定组实地考察了李记沙县小吃店、庙门扁肉店、原家小吃店等当地知名小吃店和虬江食品公司、乔丹实业公司;参观了金沙园区、鸿图花园和沙县小吃文化城施工现场;在沙县小吃美食城观看了沙县小吃展示台,品尝了丰富的沙县小吃,观赏了民间戏剧肩膀戏等。通过系统的情况介绍和实地考察,考察认定组对沙县与沙县小吃的历史渊源有了总体印象,围绕小吃的形成、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实际地调查与了解,并经过认真讨论,考察认定组取得了一致意见,特提出如下报告:
一、 沙县小吃历史源远流长
沙县地处闽中腹地,境内多山地丘陵,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是沙县小吃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沙县小吃始创于先秦汉晋、兴旺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沙县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建县,至今已达1601年。从历史的角度看,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就发源于古代中原一带,千百年来,沙县人民继承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中原饮食文化传统,使沙县小吃至今有不少品种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沙县小吃既深蕴古中原汉唐文化遗韵,又受古代福建原居民(古闽越族、畲族)的饮食习俗影响,形成了既有福州和闽南、又有汀州客家饮食风格的沙县小吃文化。在系统展现沙县悠久历史的沙阳乐园的历史文化长廊中,记载并印证了沙县小吃文化的繁衍与发展过程。
二、 沙县小吃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和经营特点
沙县小吃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风味特色和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从风味特色和制作技术来看,沙县小吃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城关小吃为代表,受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小吃影响,制作精细,口味清、鲜、淡、甜,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花椒饼、鱼丸、豆腐丸、烫嘴豆腐、烤豆干等等,调味料用鲜香豆豉油,独具特色。二是以夏茂镇一带为代表,受客家和江西影响,以米、薯、芋为主,制作原始纯朴,原汁原味,口味咸、辣、酸,如米冻、米冻皮(粳籼面)、豆腐包、金钱蛋、芋包、灯盏糕、芋丝饼、牛系列等等。
(二)从沙县小吃的原料来看,与一般面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的复合性较强,以蔬菜类、动物类与米、面、杂粮类相结合,以及米、面和薯类豆类等与杂粮类相结合,并采用传统制作工艺,蒸、煮、炖等加工方法,符合现代人养生之道,是营养平衡、风味独特、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大众化食品。加上独特的调味料,使沙县小吃的地方风味更加突出。
(三)从经营特点来看,沙县小吃具有经济实惠、薄利多销、适应市场需求的特点,可以称“口味大众化,价格平民化、经营便捷化”。
(四)沙县小吃具备中式快餐的基本要素。沙县小吃具备了中式快餐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新鲜味美,品种繁多、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在沙县小吃经营地建设原辅材料专卖店、半成品制作及配送中心,更加便于实现经营与制作分离,促进沙县小吃的快速发展。
(五)沙县小吃品种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就达240多个品种。截止到目前,有63个品种被认认定为“福建名小吃”,有30多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6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沙县扁肉”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金奖,“沙县烧麦”、“沙县红菇豆腐丸” 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银奖。
三、 沙县小吃已成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
展的支柱产业
沙县小吃文化的形成,推动了沙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沙县小吃作为特色产业,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到全国各地经营沙县小吃,有的已在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落户,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走出一条既符合沙县城乡群众经营、又深受各地欢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截止2006年10月,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累计达1.36万户、4.7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0%和农村劳动力的55%。沙县小吃业已经成为沙县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沙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带动了产业化基地的形成。随着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种养为主的沙县小吃原料基地,以加工和销售沙县小吃原料、辅料为主的加工企业和销售网络,如乔丹实业公司、虬江食品公司等企业,从而带动了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推进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开发。近年来,沙县先后建成了步行街、鸿图花园、华山小区、翠绿山庄等一批高档次住宅小区,其中60%以上由经营沙县小吃业主购买。
(四)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沙县小吃与旅游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游沙县淘金名山,品沙县风味小吃,看沙县肩膀戏,购沙县特色产品”的特色旅游模式,推动了沙县旅游业和流通业的发展。
四、沙县县委、县政府为沙县小吃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沙县小吃产业的形成,是“群众发明,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结晶。自1997年以来,沙县人民政府就开始出台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沙县小吃的发展。为此,沙县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推进小吃业的发展,沙县县委、县政府自1998年3月开始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行业管理,又先后建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培训和服务活动。同时,各乡(镇、街道)也相应建立沙县小吃办,配专职人员2-3人,从事沙县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协调服务工作。为了维护小吃业主合法经营权益,成立了“维护沙县小吃业合法经营权益领导小组”,并聘请法律顾问,开展品牌管理、侵权查处和维护小吃业主合法经营权益工作。
(二)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沙县小吃业的发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沙县小吃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措施。199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以省内市场为重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培育沙县小吃品牌”的发展思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国家工商局商标局登记注册了沙县小吃商标等。十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做大做强沙县小吃,制定了明确的沙县小吃发展战略,提出“增强素质,提升档次,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推进沙县小吃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的发展思路和“面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出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沙县小吃行业管理,大力培育示范店,推进沙县小吃业朝标准化发展、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行业管理。为加强遍布各地的行业管理,维护沙县小吃声誉,沙县出台一系列有特色的规范管理办法,加强沙县小吃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要求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业者,必须经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培训,获得合格培训证书,申请办理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发挥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行业管理作用,建立行规行约,制定沙县小吃店的经营规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店面标识等明确要求;在沙县小吃经营集中的地区(城市)建立行业管理组织,提出 “一乡一城一组织”的发展战略,即由一个乡镇牵头,到一个沙县小吃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引导小吃业主建立一个行业管理组织,实现从业人员自我管理、互帮互助,自我服务,共同发展。
(四)建立培训体系。为促进沙县小吃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沙县小吃从业人员素质,从1998年开始,沙县开展小吃技能培训工作。截止目前,沙县已培训沙县小吃学员1.2万余人。沙县投资308万元建设四层楼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大楼,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根据沙县小吃业发展的需要,实行长期办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轮流对农村富余劳力、待业青年、下岗职工等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小吃经营业主的素质。沙县小吃培训中心根据市场发展和学员学习需要,编写了《沙县小吃》、《沙县小吃丛书》、《沙县名点小吃制作秘方汇编》、《沙县小吃技术配方及问答》、《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技术》、《沙县小吃初级技能鉴定教材》等共6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和技术教材,不仅提供了培训教材,而且,系统挖掘整理了沙县小吃的传统工艺技术和理论水平。
五、 沙县营造出小吃文化发展的氛围
目前,在沙县形成了以沙县小吃文化为主体的浓厚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一是沙县小吃源自民间传统工艺,在沙县城乡有着浓厚的文化基础,不仅形成了沙县特色产业,遍布城乡,市场繁荣,而且沙县小吃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成为地方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建立了文化广场、历史长廊、民俗博物馆等。二是沙县小吃享誉海内外,知名度高,深受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欢迎。自1997年以来,沙县先后在福州、厦门、上海、江苏、陕西等地举办了“沙县小吃文化展示活动”和沙县小吃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餐饮博览会和行业评比、竞赛活动,获得许多荣誉。三是以“小吃搭台,文化推动,经贸唱戏”,形成了全国知名餐饮文化品牌。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充分展示了沙县传统饮食文化和沙县三个文明建设成果,通过节会,扩大宣传,促进交流,推进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2005年第九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期间,举办“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国烹饪协会等省内外烹饪界的专家学者参加;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意见。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沙县”的大型演唱会,把沙县小吃文化形象展示给全国观众,进一步扩大了沙县小吃饮食文化和沙县在全国的影响。多年来,每年制作沙县小吃专题片、广告片,并通过中央、省、市广播电视以及其它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沙县小吃,扩大沙县和沙县小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沙县小吃”成为沙县的名片,享誉大江南北,形成“沙县小吃文化现象”。今年将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沙县人民政府和福建海峡电视台承办,福建省烹饪协会和相关企业协办的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以“展示中华饮食文化,推进两岸合作交流”为主题,进一步扩大沙县小吃文化节的广泛影响。四是建设沙县小吃文化城,下力提升沙县小吃的文化品牌和经营氛围。沙县人民政府计划投资1.4亿元,正在建设一座崭新的沙县小吃文化城,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展现沙县小吃的文化魅力。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关于《统一认定管理办法》和《中国菜系之乡认定管理办法》的标准要求,考察认定组通过对上述实地考察情况的讨论分析,认为沙县达到了“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建议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福建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称号。
同时,考察认定组本着关心和支持沙县小吃加快健康发展的真诚心愿,特别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意见:第一是希望沙县在保持沙县小吃风味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沙县小吃的提高和创新发展,包括从工艺技术和生产加工上吸收新的方式,合理组合,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烹饪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经营档次,努力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是进一步加强品牌战略的贯彻实施,精心塑造和不断提升沙县小吃的品牌形象,特别要在打造龙头企业品牌、推进连锁经营、加快小吃产品向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第三是要继续推进沙县小吃文化的深入发展,作好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等活动,并以中国烹饪协会组织认定及授予福建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荣誉称号为契机,将沙县小吃文化品牌做强做大,为繁荣餐饮市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