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本地老字号营销创新自救
日期:2015-06-01 来源:南方日报
杏仁饼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
孙文西路的老字号日渐消失。
作为中山一家具有逾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咀香园的“心态”并不老。几年前,当网购成为一种时尚时,咀香园及时“赶时髦”,在阿里巴巴、淘宝、拍拍网等网店开始售卖产品。如今,当团购逐渐风靡之时,咀香园又自主开辟了“团购”营销方式,紧跟着时代的步子前行。
中山是近代商业的策源地,曾经拥有数以百计的老字号企业,涵盖零售、餐饮、居民服务业、制药、酒类等各大行业。岁月变迁,不少本土品牌正遭遇着和国内其他老字号一样的命运———在大浪淘沙的洗礼中或湮灭,或拆改,风雨飘摇。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扶持老字号企业的措施。在中山,咀香园、沙溪凉茶、美味鲜等一批老字号企业则全力以赴寻求自救之路,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正在焕发出“第二春”。
◎孤独老店
近年来,咀香园、大方照相馆等老字号纷纷撤出步行街,步行街厚重的历史文化味道亦随之消失。
石岐自古繁华。在孙文西路步行街、逢源商业街等较老的商业街,一度还保留着诸多石岐商业文化的印记。但是如今,这些文化记忆随着街道的不断推陈出新已逐步湮灭。
2008年3月22日,孙文西步行街举行第三次拍卖商铺租赁权。出乎不少租户意料的是,在此次拍卖会上,一间面积仅135平方米的铺面,月租金拍出了18.1万元的“天价”。不断上涨的租金让这些街道的原租户都忧心忡忡。对于那些普遍盈利情况较差的老字号而言,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此次拍卖会过后,有媒体报道,当时连百年老店福寿堂也考虑要迁出步行街了。
孙文西路步行街,因以地方特色产品、中西合璧骑楼为特色而闻名中山,外地游客从步行街身上就能看到古老石岐的商业文化缩影。如果福寿堂搬出后,这条步行街的主要特色也随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有那些叫不出名堂的时尚品牌。“假如福寿堂也搬离出步行街,步行街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将要流失。”此事也引起了中山商业文化专家郑志雄的关注。
事实上,多年来这一条浓缩着石岐商业文化味道的步行街,正遭遇着“无形资产”的快速流失。2004年,咀香园从步行街相邻的凤鸣路搬迁出去,去年,大方照相馆也搬离步行街……到如今,福寿堂已是孙文西路步行街最后一间老字号了。
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说起搬迁的情景时表示,当时该店位于孙文西路兴宁里,巷中有咀香园、颐味庐和惠兴饼家三家老字号饼店,“因为巷中狭窄就外迁了。”如今,三家饼家孙文西路一家不存。大方照相馆也是因为生意惨淡、成本涨高而不得不外迁。
目前,尚没有主管部门对步行街的老字号进行官方统计。不过,不少老街坊都对此表示惋惜:“昔日的‘云吞面’、‘鸡仔饼’,如今都成为躺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标本了。”郑志雄也表示,随着代表中山商业文化符号的老字号的撤出,步行街厚重的历史文化味道、历史文化氛围将随之消失。
◎经历疼痛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皇帝女不忧嫁”的日子没有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面临倒闭。
孙文西路步行街的老字号频频外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原生态。一家中山“老字号”企业的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山的“老字号”中不乏咀香园、美味鲜等经营红火的企业,但目前大部分的老字号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寸步难行”。
一份有关“中华老字号”生存现状的报告显示,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如今已步履蹒跚,国家有关部门于1990年认定并授予金字招牌的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十多年后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效益良好的仅有10%。
这一场全国性的老字号“灾难”,同样向着中山企业袭来。创始于清末年间的中山咀香园,以杏仁饼而风靡一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市场份额曾一度占到60%。“那时我们不愁销售,只管生产供应。”咀香园董事长梁炳根说。随着市场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皇帝女不忧嫁”的日子没有了,企业面对的是重重“三角债”严峻形势,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到1997年,咀香园集团公司亏损200多万元。
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沙溪凉茶。由一个“赤脚中医”所创造的沙溪凉茶,不可否认,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独特的配方和过硬的中药质量,成为很多患者信赖的药品。不过,当这种民间配方遭遇国家的标准时,让这个老字号品牌在新世纪走到了分岔路口。国家下了“死命令”:在2003年底前,药企要按照国家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投入巨资进行GMP认证,否则就只能背负“不达标”之名收回制药许可证,从此退出医药市场竞争。面对认证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在得不到政府帮扶的前提下,企业“缺钱”的唯一结果就是宣告倒闭。
省老字号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老字号企业大多存在“历史包袱”较重,职工老龄化、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特色逐渐淡化,存在管理不善、品牌弱化等问题。此外,城市的变迁也让老字号颇感不适。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企业位于老城区,受到旧城改造、道路扩建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现在,个别老字号企业甚至可以用举步维艰,濒临破产来形容,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已经迫在眉睫。
◎集体自救
老字号的出路关键在于自救。
省老字号协会的专家称,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企业有着独特的品牌文化;劣势也在于“老”,企业缺乏活力。外部的市场竞争力和内部的软硬件设施,是决定老字号的具体走向的两个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中,老字号的出路关键在于自救。”
在抉择企业走向的时候,咀香园广泛征求了各方的意见,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改变小作坊形式,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1997年5月,咀香园进行第一次改制,成立股份合作制公司;1998年底又进行二次改制,作为经委系统首批进行新一轮改革的试点单位,实行了内部员工赎买经营,成为中山市首家全面转制的国企;1999年1月1日,所有公有股权全部转让,率先成为中山市第一批民营企业。
中山金马企业是一家生产高端游戏游艺机的老字号企业。1999年,这一匹“马”面临国企转制时,差点也由“活马”变成了“死马”,半数员工发不出工资。该公司有关人士称,产品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公司仍十分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工程师工资甚至比总经理的工资还要高。
时任金马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的林泽钊,带领团队研发出自旋滑车产品,该公司成为继德国、法国企业后,全球第三个研制出该产品的企业。当时自旋滑车在国内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给了企业很大的营销空间。在这个产品的带动下,其他产品的销路也活了起来。发展至今,该企业多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成为内地游戏游艺的龙头企业。
在面对沙溪凉茶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时任药厂厂长方乐尧与另一股东投资4000多万元赎买了这家企业进行转制,将沙溪凉茶易名为“益和堂”。拿4000万元的资金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 P)要求对厂房、设备、生产工艺、管理制度进行了技术改造。转制后的“益和堂”在一年半时间里,“沙溪凉茶”取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还被列为“中华老字号”。
◎模式创新
老字号学会“上网”了。网络营销、文化植入成为老字号发展的创新模式。
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模式已不具备说服力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宣传品牌文化形象是当前最被看重的营销方式。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咀香园及时跟上“时髦”的营销方式,在阿里巴巴、淘宝、拍拍网等网店开始售卖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老字号企业要想很好地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转变旧的落后于市场经济要求的传统经营观念,树立市场的、开放的、现代的、发展的、创新的、竞争的、自力的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经营观念。”张延杰说,除了专卖连锁店以外,目前网店已经成为咀香园最为主要的零售方式。
目前,针对“团购”这一购物方式的兴起,咀香园及时调整营销方式,除了在阿里巴巴、淘宝网等注册网店之外,也自主开辟了“团购”营销方式。根据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调查,这种营销方式在中山同类传统食品企业中还是比较“新鲜”的,“比如黄埔腊味,这么一个大符号的传统食品,目前没有一个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开辟网店经营。”
目前,商务部已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将符合条件的老字号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这也是从老字号的文化符号的传承角度作出的一个保护措施。
以杏仁饼闻名的咀香园,便积极从杏仁饼文化方面进行品牌宣传,曾利用该项目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机遇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建立连锁专卖店和进入大卖场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政府出手
唤醒需要下猛药
老字号作为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与其他经济个体一样,必须要接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最终还得由市场经济来决定去留与否。不过,老字号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符号,部分老字号的去与留问题甚至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
“中山的文化形象需要依靠步行街、依靠老字号、依靠特色产品来表现。”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教授汤国华表示。在专家看来,对于一些有文化价值的老字号,政府部门应该正确引导其发展,甚至适当给予资金扶持。
对老字号保护的呼声,近年来已经愈来愈响。2009年在中山的“两会”上,黄朝霞等10位人大代表提出了《要求调整步行街政府物业商铺租金》的建议。其中,建议指出,对步行街经营的“老字号”或有中山特色的产品专营店,由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扶持、减少租金,以利于“老字号”的长远发展,重拾辉煌。
相关镇区也在开始行动。今年4月,沙溪镇商会和镇经贸办、宣传办联合举办了“沙溪老字号”评选活动。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大凡商铺成立时间在20年或以上、具有沙溪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发展潜力的注册商铺,都可以参加评选“沙溪老字号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品牌文化,已经成为城市记忆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能唤起政府和市民对老字号的关注和保护。”
昨日,记者从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处获悉,目前该局也正在着手对全市的老字号企业进行普查摸底,拟制订相关政策保护促进老字号发展。
老字号建社科课题组每日自省
“老字号该如何发展?”作为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山市“中华老字号”咀香园,对行业现状发问。
2011年初,历时多年的《中华老字号现状及创新发展的研究》由中山咀香园社科建设基地课题组完成。对于“老字号如何发展”这一大问题,咀香园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保留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的小企业发展模式;二是发展连锁店模式,适当扩大经营,如稻香村、全聚德、东来顺、咀香园;三是发展壮大成集团公司,实现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如北京同仁堂。”
该研究报告指出,“老字号”的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其次,营销模式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字号的发展;第三,对老字号文化品牌的滞后开发也是其中一大主因。
研究认为,许多老字号在解放前的战乱、上世纪的“公私合营”运动以及文革浩劫中有幸存留下来,却无法适应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市场化经济环境,在这一场大洗牌中消弭于世。相反,主动应对、市场化运作并积极在这个大环境寻找出路的老字号,则实现了从小店铺到大企业的蜕变。
在寻求突围之路时,咀香园在北京同仁堂身上看到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路径。始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的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迄今已300多年历史。由昔日宫廷御药到现在服务大众,同仁堂中药不仅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漂洋过海走出国门。1997年北京同仁堂在上海证交所上市;2000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大大增强了集团的整体实力,同时,在产品剂型上也打破传统中药丸、散、膏、丹的模式,推出浓缩丸、软胶囊、冲剂、片剂等。现在同仁堂出口品种已由最初的几个发展到130多个,覆盖面也由最初的几个华人地区拓展为目前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市场化经济的大背景下,老字号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传统运作模式,创新新的生产机制和营销模式,并积极挖掘、承传传统的文化符号。”事实上,咀香园也正是从自己的探索中寻求转型和蜕变,小店铺到小食品加工厂,从公私合营到市场化运作,最终从石岐区的一个小巷子走到今天年产值过亿元的大企业。
该研究报告还指出,在大力发展现代营销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始终以老字号的文化符号为依托。“文化是老字号的灵魂,我们只是要想办法让它在现代经济社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咀香园课题组相关人士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建立老字号博物馆、出版老字号书籍、拍摄关于老字号历史轨迹的方式宣传和巩固传统文化,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老字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