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老字号”

日期:2015-06-01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陕西省再添19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近日,陕西省商务厅召开全省保护与促进“中华老字号”工作座谈会暨授牌大会,为被商务部认定的陕西省第二批“中华老字号”授牌。陕西省太白酒业、白水杜康酒业、西北眼镜行、藻露堂、老孙家饭庄、同盛祥饭庄等19家企业榜上有名。
  据了解,全国共有699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截至目前,我省先后两批共27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分布于餐饮业、酒店、医药、零售、酿酒制造等传统行业。
  其中,餐饮企业有14个,占了老字号企业的一半之多,酒类企业7个,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剩下的则零星分散在其他行业中。从老字号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仅西安就有16家。
  “‘中华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凝结了几代人的汗水和心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它不仅是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陕西省商务厅副巡视员王社安说。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许多老字号企业流失严重,有的甚至走向消亡,在谈及陕西省老字号的现状时,王社安告诉记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促进老字号的发展,是省商务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逐渐消亡的招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行业共有老字号商家约一万多家,到今天仍在经营的却不到千家。而在千家企业中,目前有2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70%勉强维持现状,只有10%生产经营良好。
  在历史大潮的湮没下,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老字号似乎显得有些失落。
  “陕西省的老字号招牌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来讲,算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老字号企业的自身原因,许多老字号已然消亡。”陕西省商务厅会展业发展管理处一位人士惋惜地告诉记者。
  该人士称,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拆迁改造是造成老字号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老字号企业在拆迁中被迫重新选址开业,而有的老字号甚至拆而不迁,直接转行去做别的,造成了老字号企业的大量消亡。”
  “东大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以前东大街有许多老字号的商铺,而随着它的拆迁改造,老字号招牌几乎难觅身影。”
  除此以外,老字号企业自身的原因也造成了它的落寞,上述人士表示,一些老字号由于历史原因及形成、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使得老字号产权商标归属不清,部分商标存在争议,而且有些老字号商标还被抢注。
   “众所周知,多数老字号企业是国企,存在着观念陈旧、体制不灵活的问题,这也是制约老字号企业发展的一个原因。”
  “其实,陕西省的老字号资源和招牌非常丰富,老字号的数量、规模位于全国中上水平,但是老字号企业的申报意识和认知并不强。”该人士称。政府也希望这些符合老字号资质的企业能够积极申报,加大对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力度。

  无形的品牌价值

  每一个老字号品牌的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中华老字号”不仅是对历史悠久和文化深厚企业的认证和保护,更是为企业凝固了无形的品牌附加值。
  简单来说,老字号就是指历史悠久、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成立的,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产品或服务质量比较好,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老企业。
  “老字号品牌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商业价值,是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餐饮品牌专家宿玉海如是说。
  在宿玉海看来,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老字号沉淀、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优秀的传统技艺和经营之道,铸就了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他表示,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不仅是在质量、服务、品牌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最重要的是它背后折射出来的诚信经营的商业精神。
  “这比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认证可能更有‘含金量’,申请老字号的企业必须是1956以前的,许多老字号企业没有百年的历史,也至少拥有50年的历史,经过百年依旧流传下来的老字号,在质量、诚信度、消费者认可上一定是有着良好口碑的。”会展业发展管理处的一位人士说。
  该人士向记者介绍了潼关酱菜的例子,潼关酱菜有着百年历史,它采用特色的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酱菜根本不担心销路的问题,在特定的季节里酱菜总是卖脱销,错过了相应的季节有钱也买不到。
  
  当传统遭遇工业
  
  当传统的工艺遭遇市场经济下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老字号企业该何去何从?
  会展业发展管理处的相关人士表示,老字号企业独特的生产技艺和传统工艺正遭遇着市场化、工业化的挑战。如果老字号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化、工业化的模式来生产,他许多传统的东西就会丢失;然而,如果一直遵守传统技艺的老手法,企业的规模注定难以做大。
  “所以这是个相当矛盾的事情,事实上,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有时候盲目的扩张和做大做强不但对企业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加速老字号企业的灭亡。”
  上述人士认为,企业的规模、市场效应、财富积累并非是衡量一个企业价值所在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对老字号这样特殊的企业而言。
  “的确,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做大做强,朝精细化的方向来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比如我就一直对中国烹饪的标准化、工业化持反对态度。”宿玉海说。

  “毕竟,老字号的企业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并不一致。”
  他建议,老字号的发展应该传承和创新并存,代代相传的独特技艺和传统工艺企业一定要保留和传承,但需要创新。完全的标准化和工业化虽不可取,但企业要在产品研发、流程工艺、设备上创新和改进。
  老字号在传承的同时,更要创新。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老态龙钟”的老字号才能重焕生机。

  做大做强“老字号”
  
  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不仅要凭自身修炼的“内功”,更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支持。
  “老字号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眼界较狭隘,可能只关心局部的区域性的市场,因此还是鼓励老字号企业能够改变观念,积极进行品牌的管理和运营,争取走出去。”宿玉海如是说。
  “中西部的老字号企业市场开拓意识还是不强,外向度低,都不愿走出去参与竞争,不像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不仅老字号企业延续传承的非常好,而且很注意把品牌的知名度做出去。”陕西省商务厅会展业发展管理处的相关人士说。
  该人士表示,老字号进行连锁化经营是企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像西北眼镜行、藻露堂等老字号就在连锁经营方面做得比较好。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非常重视老字号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从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而且在这些企业申请老字号的过程中帮助其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去了解这些企业。”
  王社安则表示,在市场经济的秩序下,老字号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实行现代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以机制创新焕发老字号的生机。
  此外,老字号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方式,把传统的优秀经营方式与现代营销手段、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拓市场、扩张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所经历的特殊历史年代,一些老字号企业多多少少形成了一些不利用企业发展的旧的传统经营理念。“而如今,老字号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的、开放的、创新的、竞争的新经营理念。”王社安说。
  “最重要的是,老字号企业要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毕竟老字号企业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和它具有传统产品、独特技艺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