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玉和醋:“混”进麦当劳的老字号
日期:2015-06-01 来源:凤凰网
“玉和是长沙最老的老字号,而我是长沙老字号企业老总中最年轻的。”这是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立东的开场白。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江苏酿造大师董玉和来长沙开设“玉和酱园”,自此,玉和醋“调了长沙人360多年的口味”,并成了与山西醋、镇江醋齐名的中国三大名醋之一。
虽然不比当年盛况,但如今玉和醋并无生存危机:它作为原料“混”进了麦当劳的蕃茄酱里,这成了玉和“近两年来发展很快”的催化剂。此外,玉和还给味好美(上海)和湖南中烟公司提供原料。
目前,这些作为“原料”带来的营业额成了玉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让胡立东有些担心,“我们在给别人做嫁衣,不利于自己的品牌升值。”
是“老字号”让玉和走进了麦当劳
“在很长时间里,玉和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每年只有500多吨的产量,设备也一直没有更换。”胡立东直言,虽然历史悠久的玉和醋曾是中国三大名醋之一,但是发展势头和这一名头并不匹配。
据其介绍,1956年公私合营,玉和及另外6家调味品企业被编为湖南双凤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进行初次改制,5年后成立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
如今,在玉和位于长沙梨镇的生产车间里,除了密密麻麻摆放着传统米醋酿制大缸,还安置了一套仿德国造的现代液态白醋酿制设备。
“要1000多万,可以24小时不间断生产,原料营养粉也是德国进口的。”玉和副总经理谭良仕告诉记者,产能可达到年产1万吨。
从500吨到1万吨,玉和的年产量翻了20番,胡立东把这归功于玉和在2009年4月巧遇的一位“贵人”——味可美(广州)食品有限公司。
当时,味可美市场开发部经理邓卫民在全国考察醋厂寻找合作商,四处打电话,找到了玉和,恰好是胡立东接到了电话。一番交谈之后,邓卫民虽中意于玉和是中华老字号,但又顾虑玉和当时的实力。当天,邓在玉和的网站上留言“速派业务员与我联系”,旨在考察玉和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等了一个星期,对方还没来电话,比较着急,我恰好上网看到了留言,于是马上打电话给他。”胡立东透露,当时的产量和生产环境远远不能达到要求,“我并没有隐瞒,句句都是实话,但也保证在签合同时各方面指标合格。”
为了达到年产1300吨酿制白醋的要求,玉和立即贷款300万,更新设备,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终于在2009年年底和味可美签下合同,并从2010年正式开始供货,这也意味着玉和醋“混”进了麦当劳的产品中。
“味可美是麦当劳在中国番茄酱的供应商,而我们给味可美提供醋做番茄酱,而且是中国唯一一家供醋商,所以你去吃麦当劳,就会吃到玉和的醋。”胡立东解释。
为他人作嫁衣的担忧
玉和现在属于出口企业,产品早在2009年就贴牌出口到马来西亚,但出口用的卫生注册证尚在审批中;另外玉和从1998年开始向湖南中烟供应米醋,每年的供应量有500吨左右,“市面上所有的白沙系列烟里都含有玉和醋”。
另外,玉和还通过中间商供货给味好美(上海)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最后也进入肯德基快餐店。
毋庸置疑,为其它公司供应原料成了玉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让胡立东有些担忧:“我们是在给其他企业做嫁衣,对外依赖性强,自己的品牌反而没有打响,万一上游企业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可能就要倒闭。”
胡立东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零售品销售和品牌塑造的重要渠道,玉和在超市的销量一直没有进展。早在1998年,玉和醋就已经进入了长沙的超市。现在,基本上长沙每家大超市都能见到玉和醋的身影,“但销售成绩很平淡,营业额老是上不去”。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进超市是“赔本赚吆喝”。
“目前市场上很多醋是用冰醋酸兑制的,成本低。”玉和副总经理谭良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冰醋酸兑成的醋的成本只要300元,可灌装500毫升的瓶装醋2000瓶。如果换成酿制米醋,需要用糯米做原料,1斤米醋的成本是约0.9元,这几乎是兑制醋成本的6倍。“在零售价差不多的情况下,酿制醋基本上赚不到钱。”
另一方面,加上入场费、维护费,一年下来,玉和要给一家超市15万左右。
与此同时,人才缺乏成了玉和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我们有一年招了4个大学生,现在只剩下1个,当时他们去车间里做事,感觉太辛苦了,只有搞检验产品的人留下来了。”
近几年,玉和的产品通过经销商布局到了外省,北抵武汉,南至深圳。
玉和醋现在的思路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贴牌生产带来的平台,打造玉和自己的品牌,使品牌在未来3年上一个台阶。
“只有内功练好了,机会来了才能抓住,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胡立东坦言。
“玉和发展状况还行,但没有做成大品牌,只能说是维持,知名度在全国比较小。它的发展关键不在政府,而在于市场。”湖南省商务厅商贸服务管理处处长刘飞指出。
[小档案]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江苏酿造大师董玉和来湘开设“玉和酱园”。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转由蔡姓经营,更名为蔡玉和。后又由沈姓经营,更名为沈玉和。1911年,因沈家败落,酱园顶给徐铭笙等人,更名为老玉和。
改革开放后,长沙大力恢复名牌老店,玉和酱园于1983年更名为长沙玉和醋厂。2002年,改称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并迁址长沙县梨镇。玉和的酿醋传统工艺已成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在进行。2008年,玉和在长沙的坡子街兴建了湖南省唯一一座企业文化博物馆,将玉和的发展史、酿醋工具、传统酿醋工艺等囊括在内。
[对话]
因为迁厂,错过了黄金发展期
人物:龚修仁,玉和的老厂长,1972年进厂,2005年退休
记者:据您回忆,玉和最繁荣是什么时候?
龚修仁: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醋占了湖南市场的三分之一。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凭票买醋,他们主动来找我们,日子很好过,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要去找他们。我们的产量、营业额是增加的,但做醋的人多了,我们的市场份额肯定是缩小。
记者:现实是玉和的醋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也下降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龚修仁:迁厂费了很多精力,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坡子街的厂子小,为了扩大规模,我们从坡子街搬到圭塘;后面因为国家政策,再从圭塘搬到现在的梨镇,那时每天都在忙这个事,脑子转得飞快,买梨镇的厂子花了4、5百万。搬迁过程中产量和销售都受到了影响,而加加、长康就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
记者:玉和的醋在成本、酿造方法、成分、口感等方面,和其他地方的醋有什么区别呢?
龚修仁:全国比较有名的醋有山西陈醋、江苏镇江恒顺醋、浙江醋等。山西那边的酿醋方法是“夏晒冬捞冰”,冬天把冰捞掉,这个醋酸不结冰,而湖南这边结冰的日子短,捞了冰,但温度还是高,醋酸也挥发了,酸度上不去。长江以北就有这个气候条件,他们的酸度高,香醇些。
记者:对于玉和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龚修仁:一是要继续抓质量,二是厂里要团结,三是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