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老北京小吃入围宣武区级“非遗”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今后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昨天,6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其他相关学者,对宣武区文委整理出的第二批区级“非遗”进行了评审,包括老北京小吃在内的35个项目最终进入了推荐名单。
此次入围的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曲艺、竞技体育、传统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六大类别。其中,老北京小吃归入传统手工技艺之中,共包括“户部街马记”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天源酱菜制作技艺,以及“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这5项,而申报这些项目的大都是规模较小的“老字号”企业。“此前,人们也许对那些家大业大的知名老字号更为关注,其实一些规模较小的老字号企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密切,更需要大家的关注。”市民协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表示。
这些项目经过公示后,将正式列入宣武区第二批“非遗”名录,得到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知名度等方面的扶持。
采访后记
变“重申”为“重保”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还意味着可以在资金、宣传上得到扶持。难怪拥有“绝活”的持有者,纷纷加入“申遗”行列,形成一股“申遗”热,都想分享“非遗”这杯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仅仅向区一级申报的持有主体就太过繁多,有个体经营者、群众自发组织的团体、行业协会、不知名的工作室等等。而从过去已获批复的“非遗”项目看,申报初的热情并没有转化成申报成功后的保护热情。而保护这些老技艺、老风俗,才是国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初衷。
“‘非遗’工作不能光重申报,更要重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老先生一语中的。作为“非遗”申报的主体,必须有能力起到保护作用,这才名副其实。
目前,崇文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筹申报工作并负责指导、扶持“非遗”持有者开展保护。其他区县也在做着类似的准备。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在区一级地域上安个家,让它们的持有者不必四处奔波,就可遇到问题有人答、遇到困难有人帮,这也许是基层“非遗”保护的一剂良方。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