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餐饮就餐剩菜现象突出
日期:2010-02-01 来源:重庆日报
进入1月后,不少重庆市民惊讶地发现,大米、玉米、绿豆、黑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大米上涨幅度在10%以上,绿豆、黑豆涨幅超过了30%。
这也是5年来,重庆市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涨幅首度突破10%。
粮价涨了,人们是不是更加珍惜粮食了?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餐馆:就餐的多了,打包的少了 。
在餐馆、酒楼就餐,没吃完的饭菜你会怎么处理?
绝大多数市民的选择是:吃完饭,潇洒地叫一声“埋单”,然后扬长而去。
29日中午1时,记者在酒楼看到,半个小时里,先后有7桌客人结账离开,但无一打包。
“现在已临近春节,来就餐的人比平日至少增加了两成,但打包的却少了,10桌里,难得有一两桌打包。”酒楼服务员说。
分析原因,她认为与最近请客的人多了,家庭聚餐的少了,大家都不好意思打包有关。
这不是个别现象。来自陶然居、阿兴记等多家餐饮企业的消息也称,随着节日临近,他们的客流量都较上周有了一成以上的攀升;尽管各家餐馆、酒楼为应对节日消费旺季的到来,都配备了充足的打包袋,但实际利用量不足两成;即使是这两成打包的,也有很大折扣,多数只会选择少数一两种饭菜打包,其余的都弃如敝屣。
市餐饮商会会长严琦算了一笔账:以一家中型餐馆为例,这段时间每天至少接待30桌客人,1桌客人剩余饭菜按2公斤计算,每天剩余的饭菜量就在60公斤以上。现在仅主城区就有2万家餐饮企业,每天剩余的饭菜量不是个小数目。“这还不算部分高档酒楼。一般来说,收费价格越高,菜品越丰盛的酒楼,客人越好‘面子’,打包的也更少。”
据她介绍,为减少浪费,陶然居曾考虑过减少菜品份量以及降低菜品售价,但实际运行起来却大受挫折———多数顾客仍坚持用大盘盛装菜品,理由是“用大盘装满,才有吃酒席的感觉。”
在解放碑、江北观音桥、杨家坪步行街等地,记者随机采访了30多位市民。其中,不少年纪在40岁以上的市民表示,自己是家中的“节约”派;而更多的年轻人则表示,对节约粮食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大多数时间是看心情,反正现在国家不缺粮,倒掉剩饭剩菜也浪费不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