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滇味餐饮的看家底料(图)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云南餐饮文化的多样性。
“在昆明的几天,我尝过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饭’、佤族的‘鸡肉稀饭’,藏族的‘酥油茶’,还有傈僳族的‘手抓饭’,看过云南歌舞伴餐,省城昆明浓缩了滇味名吃和特色餐饮文化”。说起尝过的民族美食,来昆明旅游的朱先生开心地为笔者报上了一排菜单。
云南省民族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省内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省特有的,众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服饰、起居、民俗、饮餐等方面颇具多样性。据了解,全省已形成滇菜名肴达847种,其中民族菜肴近500余种。民族美食独具风情,绿色健康,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民族特色餐饮当下的发展到底如何,又将走向何方?
一骑绝尘的民族餐饮
当笔者到位于昆明西城区的玛吉阿米·香格里拉风情宫采访时,正巧碰见了一个来自日本的商务考察团指定来此就餐。客人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店内手工雕刻的吧台、餐椅,以及各种彩绘家具、古老铜器等,然后在藏族姑娘的热情服务和美妙歌声中享用晚餐,最后,他们和姑娘小伙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锅庄。经理牟小姐说,从餐吧开业以来没有做过任何的广告宣传,大都凭客人的口碑相传。尽管这样,餐厅的生意一直不错,一桌以上客人,一般需预订方可保证座位。来此就餐的客人既有商务宴请,也有朋友聚会。牟小姐说,餐厅的消费定位属于中高档,客人们到此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佳肴,迪庆青稞酒,藏族礼仪和装饰形成的浓郁藏乡风情是他们钟情于此的更重要原因。
傣味是人们熟悉的民族美食。应该说,其也是较早进入昆明餐饮市场的民族风味之一,并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不说翠湖边上的“老知青”一开就是多少年,由刀美兰女士开办的金傣园餐厅,在新迎小区开了第一家店分店后,短短时间内又开出了连锁店,在昆明傣味餐饮中已具有相当名气,人气一直很旺。金傣园是刀美兰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她看来,把美食办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品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因此,富有特色的傣家竹楼、从来自当年傣族王室皇族的包烧到来自热带雨林绿色菜肴的民间风味,加上悠扬柔和的音乐、面带微笑的小卜哨和墙上悬挂的刀美兰舞台剧照,浓浓的傣家文化和美味让装修谈不上豪华的金傣园吸引了各方的客人。
走街串巷,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中,民族餐饮在茁壮成长着。回族的清真饭店,白族的木瓜气锅鸡,纳西族的丽江粑粑,亻爱尼人的竹筒鸡和腌肉,还有在路边身穿白族服饰的金花们制作的烤乳扇和凉面。从几元钱的小吃到千元的盛宴,以民族出招、特色取胜的民族美食占领了餐饮市场的半壁江山。
打造云南餐饮品牌
“到云南来旅游,吃到的民族菜肴确实口味正宗,味道不错。可是,在就餐环境还有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差距。”“我以前在其他城市也试过傣味呀什么的,有的做得不好,坏了客人的印象。”“昆明的民族风味很多,可是常不知道哪家好,感觉品牌的培养还需时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发表了自己对云南特色餐饮的意见。
服务质量、文化底蕴、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一个个问题在看似热闹的民族餐饮后面呐喊,它们能否解决,行业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将直接关系着云南民族餐饮能否走得快,走得远,走得久。
提升要靠品牌经营、名店经营、文化经营和产业经营。实现产品专业化、原料配送专业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将是民族餐饮的必由之路,而这些,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更需要建立和培育一大批像“桥香园”米线一样,在各民族菜系上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云南的民族餐饮产业任重道远。
用15年时间,把云南建成世界的“快乐天堂”。这是不久前提出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快乐天堂”中,“美食天堂”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计划中,云南餐饮业将抓住绿色、环保、生态等,以云南特有的山珍海味、可食花卉、天然野生菌和无污染瓜果蔬菜为原料,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招牌菜肴,凸显滇菜接近自然、亲合自然的本味特征,把滇菜催生成中国的第九大菜系。(完)(赵文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