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天南地北风尚杂揉 长洲小岛美食风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从湾仔登上游艇,向西南驭风而去,个把小时之后,一个状似哑铃的小岛渐行渐近,驶进一个泊满了大小渔船、快艇的小港口,我们来到香港的著名离岛长洲。
长洲其实是一个连岛沙洲,最初南北两个相距不远的小岛,因沿岸漂移、海浪冲积,沙嘴不断成长靠近,加之地壳上升,最终连成一体,形成南北阔而大中部窄且长的哑铃状,故长洲又称哑铃岛。当地渔民乘势将西面的港湾发展成渔港、码头及避风塘;东面则成为名闻港九,甚至海外的东湾泳滩。
据长洲街坊福利会的有关资料介绍,长洲的居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他们大多从广东各地迁徙而来,有祖籍新安(即现宝安县)、东莞的,还有一些是从惠阳和潮州迁来。
据说,选择在此经商的人们,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距离广东、澳门都不算太远,但又是渔船需要补给的距离。他们出卖粮食、渔具、杂货和出海时用以腌鱼的盐,客户即是周围更小岛屿的居民,以及在此避风增加补给的渔船。
早在嘉庆五年(即一八OO至一八O一年),长洲岛上即出现了东莞会所;一八九九年,英国政府向中国租借了新界时,长洲的贸易已经颇为繁荣。
因此,尽管长洲小岛僻于一隅,但是天南地北风尚却得以在小岛上杂揉相生,各种风味的食店、食肆、摊贩得以密集地和谐共生。
既然是岛,海鲜自然是美食主打,但是长洲的海鲜与南丫岛、鲤鱼门和西贡还是有所不同,它少有空运的世界各地海鲜,大多供应香港本地海域的鱼获,十分生鲜。
那日,记者一行走进岛上著名的荣记海鲜餐馆,餐厅老板迎上前劈头就说:请各位稍安毋躁,新鲜的海虾还在海上运来途中。
待那道白灼海虾上台,果然与市内餐厅供应的人工饲养虾不同,虾壳硬挺,肉质甜韧,地道海中的捕获;另一道清蒸□鱼,足有两三斤重,肉质却非常鲜嫩,一碰即脱骨。
在临海的一家胜记海鲜,记者亲见一个伙计从码头上来,手中的鱼具里兜了条三十多斤的大活鱼。店家向前来打听的食客拍了胸脯说:长洲岛上的海鲜,保证没有市内街市海鲜的“流行病”。
果然,在临海的这条食街上,露天的海鲜排档密密麻麻延伸着,几乎座无虚席。不少特地来度周末的港人,一边欣赏着鱼港的景致,一边在海风中饮酒食海鲜,好不自在。
岛上另一个景致,就是阿婆们兜售的海产干货:鲜红的虾干、月白的银鱼、透明的干鱿,还有许多说不出名的鱼干。不像城里超市的调味海货花里胡梢,这里的海货多是原味,是从海里捕捞后,直接在渔船上洗净凉晒的。
不大的长洲,却是小道纵横,美食就在街头巷尾间相望:日本寿司店、海鲜粥品店、美味甜品店、茶餐厅、酒吧廊、糕点摊、烧烤架。别看店面都不大,可不少食肆的门面上都贴着媒体对它的报道,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