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老滋味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每到一个城市,必定会打听那个地方的美食。贵阳人好吃,会吃,所以每当我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贵阳的时候,总是会有各种美味小吃的念叨。追溯贵阳的历史,同样也不能忘了吃的地位,很庆幸,贵阳是有老字号的。然而,那些老滋味中有许多我们已经再也品尝不到了。

我还想吃一次 那时候的肠旺面

    早餐吃什么?对于贵阳人来说,这个选择非常多,但是相信在答案里肠旺面会占相当大一个比例。

    “一日不可无君”,这是对于过去嗜食肠旺面的人一个最好的形容。有的老贵阳人每天一早就会奔向肠旺面馆,大快朵颐。

    清末明初,有个叫苏德胜的贵阳人将只受下层人青睐的肠旺面做了重大改进:猪大肠和猪血保留,脆哨不再用猪头肉,另加“泡哨(小块豆腐干和20余种佐料)”,而改进的重心则放在了红油身上,最后选用了鸡蛋面,脆而不生,不粘口,口感极佳。由此,“苏肠旺”成为贵阳肠旺面的代表。

    “虽然现在也经常去吃肠旺面,可是已经找不到以前的味道了。”刚搬进儿子的新居的刘德云端坐在沙发里,手中捧着一杯香茗,眼神里的思绪却已飘回过去。

    现年67岁的刘德云以前住在中华北路上,这离龙井巷的程肠旺很近,“在以前我最喜欢去的就是‘程肠旺’,每天早上就会像报到一样的准时出现在面馆里面,排队的人很多。那家肠旺面也总是吃不腻,在那时候,吃肠旺面可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还想吃一次那时候的肠旺面。”

    红油叫“红”,葱花叫“青”,多要红油叫“红重”,少要红油叫“红轻”,不要红油叫“免红”,不要葱花叫“免青”……在采访之前,我实在不知道原来吃一碗看似普通的肠旺面也有这样多的行话,美食之道果然是一字记之曰——心!这些行话经过店小二的大声吆喝,响彻店堂,听起来也是一种享受。那时候两个人争着买单,卖面的人会劝解:“喜相逢,下一次再请”,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味。

    龙井巷,程家老店依然存在,不过门口仿佛已冷清了许多。走进去,几个人正在吃饭,其中一位老太太是老板。听到我的来意,她没有感到奇怪,“现在生意不好做了,毕竟可供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的肠旺面也有很多东西没有传下来,心痛。”无奈二字,难道真是这些老字号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我喜欢这些“老小吃”

    Jane年纪不大,我是在网上认识她的。她是贵阳人,也是一个好吃之人,兴许女孩的嘴总巴是有些闲不住的,不过像Jane这样对贵阳小吃能说出历史的女孩,我想不会很多。

    “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吃豆腐果,特别是在我知道它的典故之后,原来它叫‘恋爱豆腐果’,哈哈。”Jane每次提到吃就是两眼放光。随后就摆出了一副说书先生的样子,给我讲起了历史。

    “相传啊,在抗战的时候,贵阳彭家桥附近有姓张的夫妇,以摆摊为生,用糠壳火烤豆腐果卖,辅以酱油辣椒蘸水,风味独特,生意极好。来吃的人以青年男女居多,就像我这种,呵呵。当时他们边吃就边谈恋爱,所以就成‘恋爱豆腐果了’。还记得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在买菜的时候给我带豆腐果,那时候的滋味简直不摆咯,吃相哪有现在的淑女风范。

    “还有,豆腐园子也是有故事的啊。在清朝的时候,政府大办‘皇会’,全城禁止屠肉,几天都不许食荤,所以当时的大批食客只好转为吃豆腐,雷家豆腐店的老板将豆腐捏成丸子,加上佐料,入锅油炸,吃起来果然另有一番风味。开业之后,自然也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了。”

    豆腐园子,也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记得小时候每次上街,都会跑到市府路的雷家豆腐园子,要上10个炸得脆生生的园子,再亲手做一碟美滋滋的蘸水,咬下去的那一口,外壳的脆和豆腐的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拌上那折耳根的蘸水,美味,美味!

    七八年过去了,再一次来到了雷家豆腐园子这里,店已经从市府路搬到了省府西路。里面的食客依然不少,店老板雷大姐是第四代传人了,在里面一直忙碌的她只能挤出一点时间给我。“从大西门到市府路,再到现在的省府西路,已经有10年了。10年过得很快,贵阳的变化也很大,现在搬到这里嘛,生意也就是这个样子了。休息天和节假日人挺多的,平时普普通通。以前政府说要修个小吃街,让我们都搬进去,可是不合理的条款太多,最终还是没搬。现在如果有好的地方,我们也想搬,毕竟这么多年的老牌子,不希望在我们手里断了。”

我有一个梦想

    说到吃,贵阳烹饪协会的朱辉达副会长很有研究。朱老师从事餐饮行业多年,对贵阳的餐饮简直是如数家珍。刚一提起“贵阳的老字号”,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当年的贵阳,真是繁荣啊!”

    “从大南门数起,有南明饭店,学工餐馆,大众饭店,“大江苏”,“同福居”、“老不管”、“便宜坊”、“汉云楼”、“金钰鑫”、贵阳饭店、中北饺子馆、“成都味”等二三十家各有特色的饭店餐馆,南京街(现中华北路)上有“四季香”、“小上海”、市东饭店、“红日甜酒粑”、兴源餐厅,还有独一无二的西餐厅“东新餐厅”,回民店“老乡亲”、“广东味”、北方馅饼店、卖卤味的“满城香”……那都是当时贵阳繁荣的象征。

    江南味的餐馆是“小上海”,川味的餐馆有“成都味”、“四季香”、河滨饭店、延安饭店,做苏杭菜的是“大江苏”,北方味的是“便宜坊”,粤菜是“广东味”……

    “以前的小吃都是在店堂经营,哪像现在这样摆在路边,地摊式的经营?”朱老师很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吃让整个城市杂乱不堪,影响贵阳的形象。

    “当时的老年人早餐是奔目标而去的,三板桥的肠旺面最好,每个面店旁边定有卖豆沙窝的,一碗肠旺面,一个豆沙窝,再来二两早酒,抿得有滋有味;再就是‘成都味’的鸡丝凉面,鸡丝撕得细细的撒在面上,好吃!‘汉云楼’的破酥包,那味道真叫绝,烫烫地托在手上一层层地撕着吃,馅是五仁、火腿粒、炸细的肥膘、玫瑰、果脯,油和糖像要淌出来的一样;阳春面清花亮水,用高汤入味,撒着糊辣椒、花椒;到‘大江苏’吃大排面,‘老不管’吃一品大包,‘中东甜品店’的糕粑稀饭,‘武汉豆皮店’的豆皮,‘悦来面馆’的湖南面,‘河滨饭店’的脑髓卷,雷家豆腐园子,毕节汤圆,碗耳糕,米团糕,荷叶糍粑里面包着香喷喷的馅……”

    可是最后朱老师遗憾地摇了摇头:“旧城改造后这些老字号几乎全部不见踪影了。现在哪里有这些好东西吃哦!”

    紧接着,他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贵阳能像成都一样,修建一个美食广场,将这么些消失的老字号重新建立起来。让贵阳的老字号小吃真正成为贵阳的一个品牌和名片!”

 作者:   来源:新报--消费购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