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川菜国际化 龙头企业走出去是突破口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今后,即使你身在异国他乡,也将吃到由地道四川厨师用四川原料做的正宗川菜了。省商务厅等六部门日前下发《关于大力开拓川菜国际市场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我省每年外派厨师将达到550人、至少5家品牌餐饮企业到境外开设店铺。
目标:出口年均增长30%
根据刚刚出炉的《意见》,我省川菜国际化将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办法。以川菜成品、半成品出口和劳务技术输出为重点,以川菜龙头企业“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川菜品牌、服务技术人员和川菜工业化产品的出口。
根据《意见》,到2010年,我省将建立和完善5个烹饪专业劳务基地,培育壮大3至5家以外派厨师为主的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厨师外派数量年均增长30%,争取到2010年,每年通过劳务公司外派厨师达到550人。推动5至10家品牌餐饮企业到境外开设餐饮店铺;建立10个川菜原辅料基地,培育5至10家重点原辅料和川菜工业化产品生产厂,争取川菜产品出口金额年均增长30%。 主打:名店名厨名品
实现既定目标,首要是实施品牌战略。《意见》指出,要把发展名店、培养名厨、推出名品作为发展餐饮业,促进川菜开拓国际市场的重点。一方面改造“老字号”餐饮企业,引导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创新营销方式;同时引导扶持一批新兴知名餐饮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餐饮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为“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 成都川菜国际化战略即将制定
记者随后从市商务局获悉,目前该局正在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尽快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成都市川菜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规划。
据市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处相关人士透露,届时我市将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培育发展专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发挥它们在需求信息、政策服务、项目推介、操作实务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务实高效的“走出去”运作平台,完善订单需求、项目招商、投资合作、外派劳务等一条龙服务程序,实现需求的有效对接和“走出去”的畅通高效;职能部门则在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的基础上,编撰并向社会公布办事指南,贯彻执行国家在外派劳务、对外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便利化政策和措施,理顺外派烹饪技术人员的各项审批环节,规范对外投资川菜餐馆的审批程序,使外派人员能找到办事的部门,知道办事的程序,明白办事的手续,提高政府部门服务的实效性。 案例分析 产品出口型
代表:白家粉丝
从2001年11月白家食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开始,其方便粉丝陆续出口到东南亚、北美、大洋洲、西欧、中亚、东亚和非洲2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扩大到粉丝和调味料的70多个产品,20多个口味,出口额1000多万元人民币,“白家”商标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注册。目前,白家食品已经成为四川本地食品企业出口国家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出口增长率最高的本地食品企业。
记者点评:川菜走工业化道路,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研制、创新、开发生产独具特色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名优小吃和川菜工业制成品,是扩大川菜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正所谓企业经营还需以市场为导向,曾号称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川菜厨房的际天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训。 技术合作型
代表:麻婆豆腐
早在几年前,成都市饮食公司就以出品牌、技术,日本株式会社FBD出资金、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2001年6月,FBD陈麻婆豆腐东京店开张,以套式快餐方式经营,即一份麻婆豆腐、一份杏仁豆腐、一碟四川榨菜、一碗粟米羹,时价1280日元一套,折合人民币约八九十元。每天顾客盈门,平时的营业额是七八十万日元,有时达120多万日元。陈麻婆豆腐登陆日本,还引来日本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随后,麻婆豆腐店又相继在日本的东京、大阪、赤阪等地开业。
记者点评: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先推出品牌,建立口碑对尚在起步阶段的川菜国际化道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快地熟悉海外市场,培养出一批懂外语懂烹饪的国际化人才就更好了。 直接投资型
代表:谭鱼头
作为我省最早走出去的川菜企业之一,2001年6月,“谭鱼头”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谭鱼头集团”,投入资金99万美元。其后,由这家公司出面,相继在我国香港、台湾开店。2002年9月,“谭鱼头”与台湾制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打造谭鱼头在台第一家火锅店;2003年7月起,谭鱼头香港湾仔店、旺角店相继开门纳客,至今已有近10家店在港营业。
记者点评:谭鱼头在港台的红火可以说是令人为之振奋的,但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从2001年至今,5年时间过去了,我省通过商务部批准正式在境外开店的餐饮企业还是只有这一家,众多的餐饮名店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或没能“走出去”,其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后来者、成功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记者 尹婷婷 新闻链接 日前,《北京娱乐信报》刊发名为《京城川菜现状系列调查 川菜不川,京城川菜有点变味》的文章,其中写到北京街头到处可见的成都小吃,味道却与正宗的四川小吃相去甚远,即使是在北京知名的一些川菜食府,口味也向酸辣和甜辣的方向发展,违背了川菜麻辣的初衷。而在一些小店内,其卫生状况堪忧,以辣遮百丑的现象普遍,这些饭馆的川菜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没有按照正宗的食谱去配菜和调味。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川菜的主要特点,川菜引入北京后正在逐渐适应京城的国际化口味。虽然一些川菜馆存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川菜本身不好,只是它在北京的平民化定位造成一些商家为控制成本投入不够。北京人对川菜就是辣的认识本身也是误区,其实川菜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菜是辣的,其余菜肴在北京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都说北京川菜馆在宣传上有以辣概全的问题,川菜在北京的创新和发展也会因这个误区产生阻力。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2006-7-7
根据刚刚出炉的《意见》,我省川菜国际化将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办法。以川菜成品、半成品出口和劳务技术输出为重点,以川菜龙头企业“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川菜品牌、服务技术人员和川菜工业化产品的出口。
根据《意见》,到2010年,我省将建立和完善5个烹饪专业劳务基地,培育壮大3至5家以外派厨师为主的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厨师外派数量年均增长30%,争取到2010年,每年通过劳务公司外派厨师达到550人。推动5至10家品牌餐饮企业到境外开设餐饮店铺;建立10个川菜原辅料基地,培育5至10家重点原辅料和川菜工业化产品生产厂,争取川菜产品出口金额年均增长30%。 主打:名店名厨名品
实现既定目标,首要是实施品牌战略。《意见》指出,要把发展名店、培养名厨、推出名品作为发展餐饮业,促进川菜开拓国际市场的重点。一方面改造“老字号”餐饮企业,引导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创新营销方式;同时引导扶持一批新兴知名餐饮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餐饮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为“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 成都川菜国际化战略即将制定
记者随后从市商务局获悉,目前该局正在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尽快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成都市川菜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规划。
据市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处相关人士透露,届时我市将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培育发展专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发挥它们在需求信息、政策服务、项目推介、操作实务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务实高效的“走出去”运作平台,完善订单需求、项目招商、投资合作、外派劳务等一条龙服务程序,实现需求的有效对接和“走出去”的畅通高效;职能部门则在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的基础上,编撰并向社会公布办事指南,贯彻执行国家在外派劳务、对外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便利化政策和措施,理顺外派烹饪技术人员的各项审批环节,规范对外投资川菜餐馆的审批程序,使外派人员能找到办事的部门,知道办事的程序,明白办事的手续,提高政府部门服务的实效性。 案例分析 产品出口型
代表:白家粉丝
从2001年11月白家食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开始,其方便粉丝陆续出口到东南亚、北美、大洋洲、西欧、中亚、东亚和非洲2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扩大到粉丝和调味料的70多个产品,20多个口味,出口额1000多万元人民币,“白家”商标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注册。目前,白家食品已经成为四川本地食品企业出口国家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出口增长率最高的本地食品企业。
记者点评:川菜走工业化道路,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研制、创新、开发生产独具特色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名优小吃和川菜工业制成品,是扩大川菜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正所谓企业经营还需以市场为导向,曾号称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川菜厨房的际天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训。 技术合作型
代表:麻婆豆腐
早在几年前,成都市饮食公司就以出品牌、技术,日本株式会社FBD出资金、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2001年6月,FBD陈麻婆豆腐东京店开张,以套式快餐方式经营,即一份麻婆豆腐、一份杏仁豆腐、一碟四川榨菜、一碗粟米羹,时价1280日元一套,折合人民币约八九十元。每天顾客盈门,平时的营业额是七八十万日元,有时达120多万日元。陈麻婆豆腐登陆日本,还引来日本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随后,麻婆豆腐店又相继在日本的东京、大阪、赤阪等地开业。
记者点评: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先推出品牌,建立口碑对尚在起步阶段的川菜国际化道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快地熟悉海外市场,培养出一批懂外语懂烹饪的国际化人才就更好了。 直接投资型
代表:谭鱼头
作为我省最早走出去的川菜企业之一,2001年6月,“谭鱼头”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谭鱼头集团”,投入资金99万美元。其后,由这家公司出面,相继在我国香港、台湾开店。2002年9月,“谭鱼头”与台湾制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打造谭鱼头在台第一家火锅店;2003年7月起,谭鱼头香港湾仔店、旺角店相继开门纳客,至今已有近10家店在港营业。
记者点评:谭鱼头在港台的红火可以说是令人为之振奋的,但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从2001年至今,5年时间过去了,我省通过商务部批准正式在境外开店的餐饮企业还是只有这一家,众多的餐饮名店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或没能“走出去”,其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后来者、成功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记者 尹婷婷 新闻链接 日前,《北京娱乐信报》刊发名为《京城川菜现状系列调查 川菜不川,京城川菜有点变味》的文章,其中写到北京街头到处可见的成都小吃,味道却与正宗的四川小吃相去甚远,即使是在北京知名的一些川菜食府,口味也向酸辣和甜辣的方向发展,违背了川菜麻辣的初衷。而在一些小店内,其卫生状况堪忧,以辣遮百丑的现象普遍,这些饭馆的川菜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没有按照正宗的食谱去配菜和调味。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川菜的主要特点,川菜引入北京后正在逐渐适应京城的国际化口味。虽然一些川菜馆存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川菜本身不好,只是它在北京的平民化定位造成一些商家为控制成本投入不够。北京人对川菜就是辣的认识本身也是误区,其实川菜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菜是辣的,其余菜肴在北京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都说北京川菜馆在宣传上有以辣概全的问题,川菜在北京的创新和发展也会因这个误区产生阻力。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叫响川菜品牌 既要地道也可适度改良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解读《意见》 好不容易发现了个“川菜馆”,结果大厨却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腔,再一尝端上桌的麻婆豆腐,更是没一点川味……凡是在外地吃过所谓“正宗川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那么,随着川菜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这样的现象是否会改变,或者越发变成了个“四不像”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昨日采访了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请他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问:您好,请问现在我省川菜的国际化程度究竟怎样呢? 答: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川菜开拓国际市场步伐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我省到国外开设川菜馆几乎可以用势不可挡来形容,川菜原辅料和工业制成品也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川菜的国际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就像你刚才说的麻婆豆腐,姑且不考虑它做得是否正宗,现在国外每家中餐馆菜谱上几乎都有这道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川菜的特色菜品已成了中餐代表菜了。 问:那为什么还要专门出台一个《意见》呢? 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省餐饮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理念不新,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灵,投资渠道不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对外投资的雄厚资本;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境外营销力度不够,产品境外市场占有率低等等。还有就是,不少在省外境外开设的川菜馆往往就是挂个牌子,或者四川人移民到境外,也就随便开家川菜馆,结果“外地的川菜不地道,出川的川菜就没了味道”成了许多人的共识。 问:不过,据我所知,正宗川菜的麻辣口味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这该怎么解决呢? 答:川菜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是要使更多的川菜企业和餐饮技术管理人员走出去,而坚持市场化道路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前提,川菜产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依照市场需要,对包括口味在内的方面进行一定改良,也是未尝不可的。比如谭鱼头、麻婆豆腐、白家粉丝等都是川菜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代表:谭鱼头通过自己投资的方式在香港成功站稳了脚跟,麻婆豆腐以技术、品牌为资本与日本当地企业合作取得了不俗业绩,而白家粉丝则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将制成品卖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