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解放碑应有好吃街一席之地
日期:2013-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昨日,从本报获悉八一路好吃街可能变脸成信息文化一条街后,市饮食行业协会会长戴云高大声疾呼。
戴云高现任重庆饮食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从事饮食业已有40多年。他说,八一路好吃街是历史形成的,在重庆人心中根深蒂固,是重庆的窗口。他说,如果餐饮做得好,对拉动重庆经济作用不小。据称,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里,餐饮营业额呈两位数增长。
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八一路好吃街,戴云高如数家珍:陆稿荐、高豆花、一四一火锅、山城小汤元、川北凉粉、担担面、王鸭子、李鸭子……前后有二十来个品牌,其中不少是解放前就形成的老字号。戴说,当初只要有外地朋友来访,他都要带他们前往一饱口福。
对现在的八一路好吃街,戴云高认为有些名不副实。他说,留下的老字号仅剩王鸭子、李鸭子,还偏居一隅,而其他名特小吃大多分散到其他地方。如陆稿荐搬到下半城,一四一火锅搬到临江门,川北凉粉、山城汤园则没了踪影。如今这条街上只有酸辣粉、盐水鸡、刨冰等少数几家新兴小吃显得火爆。
戴云高说,解放碑作为重庆的CBD,应该有一个供游客逛累了、逛饿了休息吃饭的地方,而名特小吃花钱不多,吃得好又吃得饱,应该保留。他认为,只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规范,改变目前脏乱差的现状,并出台税费等优惠政策,把先前的老字号请回来,相信八一路好吃街会重新焕发青春。
戴云高还表示,如果确因市场需要改变八一路现有业态,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在附近找一个地方给好吃街安身。他认为,与八一路相邻的五一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该地也在解放碑附近,曾经有丘二馆、丘三馆等老字号在此安营扎寨。
当然,戴云高也希望老字号自己要争气,要适应市场,参与竞争,为老字号增添新气象。
有人称,好吃街的形成与重庆人爱好“打望”有关——重庆人喜欢在下班后结伴到解放碑一带街上“打望”,逛累了就近吃上一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好吃街。
但实际上,好吃街的名头由来已久。抗战时期,各地在此躲避战乱的百姓在异乡重操旧业以谋生路,杭州的小汤圆、无锡的陆稿荐卤肉、武汉的四象村小吃、长沙的手工米粉都纷纷摆上街头;重庆的麻辣火锅、王鸭子、卤白鹅、黄凉粉也各显神通。改革开放后,重庆和各地的名小吃又重新汇聚于此,好吃街名声也不胫而走。
小洞天饮食集团经理杨继寿称,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洞天旗下的8个老字号品牌陆稿荐、高豆花、丘二馆等全部在八一路的美食城经营,1996年因城市改造,美食城消失后,8个名小吃就散落到主城各地。 上海、武汉小吃街现状 市内餐饮老板称,不少城市都有小吃街,如上海的云南路,武汉的吉庆街,杭州的高银街等。尽管小吃是低端消费,但它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在餐饮发展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上海的云南路位于延安路和西藏路交界处,紧邻人民广场中心区。一到夜晚,弄堂口、过街楼下,就会出现不少夜宵摊子,花上几元钱吃一顿夜宵,是很多市民的消费方式。小金陵盐水鸭、南翔小笼包、老四川火锅在云南路颇为有名。云南路的餐馆以中餐为主,多为上海菜、四川菜,间或也有一些卤菜。因云南路餐馆高低档次不等,价位也就参差不齐。
武汉的小吃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迅猛发展。在1000米左右的街上,有上百家餐馆,从店内到店外,几千张餐桌摆得重重叠叠,每日往来的顾客在万人以上。菜肴主要以本地出产居多,如鸭脖子、大龙虾、小田螺、臭豆腐、武昌鱼等。
吉庆街之所以闻名全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文化消费——街上常年活跃着一支能弹会拉善唱的民间艺人队伍,能为食客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能在食客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现编现演,让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