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不断从一些报刊、杂志及电视媒体或饭庄、酒楼的宣传品上,看到一些餐饮企业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宴会菜肴是“国宴菜肴”,自己的厨师是“国宴大师”,有的还刊出厨师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用以佐证“国宴菜肴”、“国宴大师”的称谓,更有的餐饮企业干脆就叫“国宴酒楼”,这些引起众多的餐饮业同行和广大消费者的疑惑不解。什么叫国宴?怎样才能成为国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烹饪协会苏秋成会长。
现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的
苏秋成先生,从59年8月就进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事餐厅和宴会的服务组织工作,曾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副秘书长,主持设计安排多次国宴,是当之无愧的国宴权威,谈起国宴,苏会长就象谈家宴一样熟悉。
“国宴这一称谓是政治性的,不是技术性的,也不是商业性的”。苏会长介绍说,“国宴分为两种,一种是外事国宴,由外交部礼宾司负责安排,另一种是内事国宴,一般是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安排。‘外事国宴’是国家首脑代表国家为来访的外国首脑而举行的欢迎宴会,来访国代表团全体成员、来访国驻华使节
和夫人及我国有关方面、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宴会的请柬上印有国徽标志。‘内事国宴’,是国家的国庆节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代表国家举行的盛大庆典活动,在这种内事国宴上,政府各部门领导,各界代表、外国使节
和夫人应邀出席,请柬上印有国徽标志,所有应邀出席这两种国宴的宾客都必须着装本国或国际统一的礼服。”
“国宴现场的装饰是很讲究的”,苏会长为我们讲述了国宴现场的庄重气氛,“国宴是代表国家的最高规格的宴会,气氛隆重、庄严、热烈、高雅。在举行国宴的宴会厅里,外事国宴则要悬挂我国和来访国两国国旗,内事国庆国宴要悬挂国旗和建国年号,两种国宴必不可少的是要有军乐团现场奏乐”。苏会长顺手拿出一叠他保存多年的国宴菜单,指给我们看,并说,“国宴菜单上印有国徽、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的国宴菜品名称和宴席间所奏乐曲的名称。国宴菜点的安排十分讲究,要适合各地人的口味,外事国宴更是非常注意来访国家生活风俗和来访首脑的不同的饮食口味和习惯。国宴的进行程序十分严格,内事国宴开始时,军乐团要奏国歌,然后国家领导人讲话,在宴会中,军乐团要演奏轻松活泼的乐曲。外事国宴开始时要先奏两国国歌,然后分别由两国首脑致辞,宴会中军乐团以中外两国著名歌曲伴奏。国宴服务程序也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国宴的服务人员不论是着装、服务用语、礼节礼貌,还是所有程序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标准。”
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于“国宴”这个概念的错误用法和模糊认识,苏会长说:“一个省或自治区、市的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等当地主要领导举行欢迎来访外国首脑的重大宴请活动,只能代表国家的一个部分,而不能代表整个国家,所以不宜在宣传报导中称之为举行国宴。”国家领导人到各地去视察、开会等参加、品尝过的宴会、工作餐也不宜称之为“国宴”。
目前,市场上有些人打着“国宴大师”的牌子,借以扩大酒楼的商业号召力,苏会长认为,“从没有在国家举行国宴的场所为国宴服务过的厨师,不应称为‘国宴大师’。我国举办过国宴的场所,从1949年至1959年9月只有北京的北京饭店,1959年9月至今只有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即使在这些地方参加过国宴制作的厨师,能否称之为‘国宴大师’也是值得商榷的事,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国宴大师’这样一个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
对于所谓“国宴菜点”,苏会长更是认为,不应为了商业宣传而随意给菜点定性为“国宴菜点”。他说:“国宴中设计安排的菜点,是充分考虑了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习俗和饮食禁忌的。本着选料新鲜、卫生安全、用料精、制作细的原则,菜的道数不多,并不复杂。我国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饮食文化,无论是宫廷菜、官府菜、地方菜、民族菜、寺庙素食菜,都有品种繁多的精品菜点,全国仅热菜品种现已有近60000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创新发展,每款菜点都蕴含着各地烹饪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口味特色。国宴并没有专用的菜点,国宴菜点也是从这浩瀚的中国菜点品种中不断遴选和创新的。菜点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属性,同一个菜品名,国宴可以选用,任何一个酒楼或消费者都可以选用,不同的只是制作菜点的工作场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制作程序不同,对烹饪厨师的素质要求不同。所以,不应为了商业宣传而给菜品菜点定性为‘国宴菜点’。”
在采访结束时,苏秋成会长再次强调:“国宴是国家主席、总理代表国家举行的高级礼宾仪式,是庄严的、隆重的、高规格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的称谓。希望各地餐饮企业和传媒在宣传厨师、菜肴和企业时,不要随意冠以‘国宴’、‘国宴大师’、‘国宴菜点’等头衔,以免误导消费者。”